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