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亲参与力』
在“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观念中,带孩子似乎成了妈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统计:双职工家庭中,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仅为母亲的三分之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只有10%的时间有父亲们的参与。另外,对大部分爸爸而言,在照看孩子时,他们更多的只是担当保姆的角色,即依赖妻子给他们安排任务、提供说明而不是主动独立应对。“丧偶式育儿”更多地折射出了“爸爸去哪儿”的普遍现状。
然而,哈佛大学教授罗斯·帕克认为:人的发展具有两个方向,亲密性和独立性。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父亲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不可取代。如果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就会错失很多与孩子良好互动的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爸爸们的参与必不可少,具体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几个提议:
001 分工合作。是否支持爸爸参与到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来,妈妈们掌握着重权。如果总是对爸爸们的行为指手画脚,出言指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除了适当的鼓励,当夫妻双方在照顾孩子的方式上产生分歧时,不妨为彼此划分职责范围。比如,妈妈负责给孩子喂奶、喂饭,爸爸负责给孩子讲故事。
002 不要成为“迪士尼老爸”。工作繁忙的爸爸们难免会因无暇顾及孩子而产生内疚心理,于是试图用经济弥补情感的缺失,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园,或者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购买需求。心理学家罗纳尔多·立凡特认为:参与孩子生活的最佳方式,不是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当成隆重的聚会,而应注重类似做饭、穿衣这样琐碎的家庭生活,通过参与这些传统意义上妈妈们的工作,爸爸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孩子的生活。所以就算爸爸工作再忙,最好记得抽空给孩子打电话,以及时了解和参与孩子们的日常。
003 善意的邀请。“慈母严父”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与孩子亲近的机会,但同时也充满了疏远孩子的危险。尤其是对爸爸们而言,很多平凡的瞬间是转身走开还是蹲下来倾听,决定着自己与孩子情感距离的远近。
举个例子,当父亲发现孩子房间里传出了刺耳的音乐声,他极有可能不耐心地要求孩子将音乐调低并抱怨道:“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音乐?”但如果父亲愿意这样开启对话:“我从来没听过这个乐队的音乐,你能说下他们是谁吗?”显然,相比前者面对面的羞辱,后者善意的邀请,将成为良性互动的润滑剂。
②
『五个关键期』
“当我觉得可以搞定这个小屁孩,弄清他要吃多少东西、睡多长时间、哭闹该怎么哄时,一切又都变了!”很多新手父母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感叹并非言过其实,因为养育孩子本身就意味着不断的改变。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去适应他们的最新需求、兴趣以培养他们各个阶段的能力。作者在书中指出,孩子的情商教育应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时期。
001 婴儿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在父母离开时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为了帮助他们缓解这种情绪,父母在离开时最好向孩子保证自己还会回来,尽管孩子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听明白父母的话。另外,找一个信任的人帮照看孩子并留出时间和孩子一起与这个“陌生人”熟悉起来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觉到放松。
002 幼儿期。1-3岁的孩子有了更明确的自我概念,他们越来越相信自我,并且会表现出不顺从。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尽量避免让孩子感到无助、没有权力和控制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一些简单却实在的选择权,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比如可以问孩子“你今天想穿什么?”而不是直接命令道:“外面很冷你必须穿上外套。”
003 幼童期。4-7岁的小孩体验到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学习和认识新鲜事物。但伴随着这些体验,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学校很有趣,但老师却希望他能老实坐着关注手头的事。要想战胜这些挑战,孩子就得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学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克制不恰当的行为。友谊是培养孩子情绪成长的土壤,通过与小伙伴相处,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准确地交流以及交换信息。因此父母不要忘记确保孩子有与同伴单独、自由相处的时间。
004 少年期。8―12岁的孩子是进入青春期反叛之前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对同伴影响力的感受越来越深,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刻意避免在同伴面前显得尴尬。因为害怕自己的形象或行为会招致批评或嘲弄,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力保在集体中赢得尊重而不被他人孤立。
尽管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领导者而非跟随者,但这个年龄阶段顺从他人完全是正常的,父母不要忽视孩子的这种“从众心理”但也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意愿,因为这正是孩子们努力融入集体的表现。
005 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关注的是自己的身份问题,比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随着朋友关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对家庭的兴趣将大大缩水,而要探索自我就不免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咨询师兼作家迈克尔·李维拉曾写道:“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父母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着经理的角色――安排行程、计划户外活动、指导家庭作业。但到了青春期,父母这个经理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就被解雇了”。
那么父母应如何从决策者向建议者转型,从而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顾问呢?
第一,保持距离。父母应意识到孩子需要有自己的隐私权,类似偷看孩子日记,试探性的提问只会让孩子失去对你的信任。另外要尊重孩子偶尔有不安或不满的权利,学会给他们空间而不要总是问类似“你到底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
第二,当孩子的行为引发冲突时,切忌使用品行标签来评价孩子,只需针对具体行为告诉他你的感受即可。
第三,避免使用逆反心理来实现预期效果。这种策略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操纵,而且觉得大人不诚实。
总结一下,万变不离其宗,在这些不断变化的背后唯一不变的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给他情感呵护的父母。就如李开复所言:要用3%的时间管教孩子,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让孩子成为讲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