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情商

  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密切的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尤为重要。于是有些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进行教育投资,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自觉性差、任性、自私等。

  这究竟为什么?有人说是教育方法不当,其实方法无非是一招一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且“家无定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观念,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能不更新观念吗?小小年纪,整天要求他读、写、算等,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的满满当当,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拿牺牲孩子的今天来换取明天,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会拥有美好的明天吗?     专家呼吁,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最新的研究也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唤醒这种潜在智能的笛声。

  “情商”,又称“情绪智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可见,情商限制甚至决定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好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是枉然。那么父母又应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情商:

  一、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完一件事情,主要就是无法抗拒来自外界的诱惑和来自内心的犹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战胜这些障碍,那么精力就会分散,导致事情的失败。     如果要坚持到底,完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难或干扰。克服内部的干扰就是所谓的克制自己,包括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糖果实验”。既观察孩子能否克制自己吃糖的欲望而忍耐一个小时,以便获得更多的糖,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做到。当初能抵抗诱惑的孩子,青少年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强,较自信,人际关系较好,能积极迎接挑战等。而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则较多表现为与人相处困难、自卑,在压力方面容易退缩、嫉妒等。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根本意义。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神经纤维还未发育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而且,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地“快速服务”,尽可能及时满足他们。日久天长,宝贝们在十分舒适的环境中习惯了,意志、情感方面像“缺钙”似的脆弱,自控能力随之下降。

  所以,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事情,只要家长能控制自己,孩子就有学会自我控制的机会。那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呢?       首先可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比如按时起床、吃饭,不偏食、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第二,鼓励孩子多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不得不学会遵守规则,服从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第三点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放过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今天控制一点,如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那么明天会控制更多,所以正面的强化会产生巨大的效果;第四点,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放纵孩子,也要约束自己,如果家长能够自我控制,取消不良的行为,那么孩子也会以你为榜样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敏感地观察别人,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一个交往能力强的人,能够较好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自如地控制各种场面。这种能力也正是衡量一个人社会性的指标,也是帮助个人更好实现社会生存的基本。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内容要与要求中第一条又提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指导要点中又进一步强调: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可见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家庭做起。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以和谐的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然后亲子关系要经营好,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主的权利,常沟通常游戏,让孩子感到亲近和快乐。同时,要教孩子懂礼貌,有较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教孩子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情。例如:让孩子为你拿拖鞋,捶捶腿,揉揉肩或递东西,这是孩子学会关爱别人的第一步。再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同情与关心。孩子是否具有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要容许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交往,要有意识地鼓励他(她)与同伴接触、交往。这种交往是孩子获得合作的能力与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有效地养成合群性,消除孩子执拗或孤僻的倾向。即使感到交往受挫,有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宽容和谅解,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周围的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同伴之间的不同意见也会常常发生,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明智的家长不要为此而封闭自己的孩子,而应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与意见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和发展合作能力。        这种伙伴群体交往有四个作用:有益于培养孩子们平等观念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有益于孩子们自我个性的形成;有益于孩子团结精神的培养。父母还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的问题。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因此,当孩子交往时出现矛盾与问题,不要回避,也不要代为解决,而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最多也只能提些建议。有的孩子只喜欢和固定的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这种过于挑剔的交往倾向实际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难与矛盾。对于这种孩子更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其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感,从而乐于和各种人交往。

  三、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品质     一个人能否征服自己,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其人生态度起关键作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虽不能确保事事成功,但消极的情绪则必败无疑。爱因斯坦曾说:“从我自己的经验得知,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也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可见,高度乐观与自信将带人走向成功。     乐观、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成就感中,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锻炼的机会。虽然孩子还小,但孩子有尝试的愿望,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机会,并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能力之上,而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一个动力。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自尊心得到满足,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会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心,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进步。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得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又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没什么可表扬的,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家长比较的角度不正确和对孩子期望、要求过高。在评价孩子时免不了比较,但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纵向比较则是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家长在比较时,往往较多的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总爱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比较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而且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如果多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则不同,家长可以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对教育孩子充满信心,而孩子从家长的鼓励中体味到进步、成功的乐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因此,家庭教育中提倡纵向比较。对年幼的儿童来讲,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当中,长期的失败感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持久的来自家长的消极评价,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自卑,自己再努力也没用。一旦形成消积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可能开始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消极的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到孩子早期的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当然,也不是要求家长一味迁就孩子,对孩子低要求或无所要求,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进步。总之,只要对孩子要求适度——既高于孩子现有的水平,但经过孩子的努力又能达到的要求——才能使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经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除此之外,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品质,还应允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训斥,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或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结果呢?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极好的学习机会,当孩子失败时,非常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在指出错误,提出改正建议时,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冰心老人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她还奉劝每一位家长:“千万别将淘气作为不听话而严加压制,要知道淘气是孩子年龄特征,等到不淘气就不是孩子了。”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要宽容对待。

  应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发展(既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提高)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此外,让孩子发现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品质的重要途径。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决定自己的事情,及早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情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他人等等。

  四、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如果家长一味呵护孩子,对他们过度保护,总是尽力为孩子铺设顺利的道路,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生怕受一点点委屈,而且把这当作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孩子心理就会变得过分脆弱,长大以后无疑难以承受社会环境给予的各种压力。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就会拙于应付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消极的情绪妨碍他的行动和努力,使他更容易遭受失败或挫折,进一步的失败挫折反过来又会加重他的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回避挫折反而更容易使孩子遭受挫折,远离成功。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