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差生妈妈创造的奇迹

小编说:孩子就应该是在快乐中成长,可是当孩子上小学后,往往就会背负越来越多的压力,当孩子一时遭遇学习的困难时,父母应当怎么做呢?本期我们分享了一个“差生”妈妈的故事,曾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的陆士桢教授,她给孩子的宽容和自由,使得孩子在职业教育中也获得了成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讲述了自己的育儿故事。有别于培养出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的那些“高大上”育儿经,陆士桢曾经是一位“差生”的妈妈,虽然一直没能盼到儿子学业上的“成功”,却也收获了不一般的奇迹。

家长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我儿子上学时“成绩极差”。我和儿子之间常常上演这样的经典对话——

“你考得怎么样?”

“还行。”

“什么叫还行?”

“后边还有仨。”

那时候,去参加家长会,我和老公常常挨批。

儿子上完初中,我准备动用关系把他送进高中。说实话,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如果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我的脸面上也挂不住。可儿子的一句话就把我噎了回去:“你看起来是为我好,其实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最后,我决定放下脸面,去主动和他沟通。

我们全家在一起讨论,儿子的出路在哪里?儿子告诉我,他喜欢绘画,想学艺术设计,还让我帮他找老师。最终,我们选择让他读中专。我发现,确定目标后,儿子不仅有了学习动力,还主动让我帮他找绘画老师。

中专三年级时,突然有一天儿子和我说,他想要考大学。我当时还嘲笑他:“你还上大学呢,写十个字都能错三个。”但没想到他真的很努力,下了很大功夫,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超出当年的艺术类分数线100多分。

后来,儿子又提出要出国留学,学电脑动画制作,拿了一个北美和全世界通用的电脑动画设计师的职业证书,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很多人和我说:“你们家有两个奇迹,第一个奇迹是你儿子能上大学,因为谁都知道他的成绩差。第二个奇迹是,你儿子差成这样,你难道不焦虑?”我回答他们:“就因为我不焦虑,他才能考上大学。”如果说,当年我执意要送他上高中,结果可能是孩子极度不适应、反叛,反而发展不一定好。

孩子成绩不好,我也不是一点不着急。但我很清楚,一味地督促、逼,肯定不管用。我一直坚持把孩子看成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主体,让他慢慢来,孩子只有找到了学习动机,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才能真正地投入。此外,我也发现儿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算术课,他的课本上常常画满了同学的背影、小辫,惟妙惟肖。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爆发点。

孩子将来的日子究竟过给谁看?

我讲述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其他家长,真的不用焦虑。我觉得,我儿子目前的职业状态非常好,他做了他喜欢的事情,而且他的专业技术很棒。我不认为他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不算成功,在这个行当成为一个还可以、有实力的就业者,也就可以了,而且他快乐。

经常有家长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每次总会问“你准备让他往哪儿跑?终点是哪儿?”、“你准备让你孩子的日子过给谁看?过给别人看的,还是真正过给自己的?如果是过给自己的,你要想明白了,他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在我看来,家长的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的期望影响和引导孩子,伴随和渗透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重要的是不要把那些世俗的成功当成目标,而是要把孩子的基础打好,也就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人。

让孩子听话:说“我”而不谈“你”

我还打算向大家分享几条实用建议,如何让孩子听话?我认为,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空经常与孩子亲近,并设一个固定的谈话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倾诉空间,也让父母真正了解孩子。其中,有一条很管用的招数——说“我”而不谈“你”,就是用叙述自己的感受及对孩子的希望来代替指责与命令。

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求助,说自己不论说什么,他的儿子总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我给他出主意,每隔两周,把他的儿子带到一个安静的餐馆,坐下来聊天。我让他把握一条原则——只说“我”而不谈“你”。一年过去了,他高兴地告诉我,如今他们父子俩已经成了铁哥们。

在父子俩的“秘密约会”中,他第一次在儿子面前抱怨工作,儿子当时一愣,因为父亲从来没有这样和他说过话。过了一会,儿子反应过来,也打开了话匣子,说你那算什么,我们老师比你夸张多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父子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国家大事说到班级小事,甚至是心仪的女生。通过这样一种有仪式感的聊天,父子俩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

而针对于新一代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家庭岗位,比如3岁的孩子可以承担开饭后为全家摆放筷子勺子的任务,6岁可以负责客厅地面整洁,15岁可以承担家里小书房的布置设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