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耳朵你听不懂孩子

豆豆入园非常顺利,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在幼儿园该玩耍时玩耍,该睡觉时睡觉,入园后从来不曾因此哭过,好像并没有特别的反应。但我知道,他还是很焦虑,因为我发现,他回到家时不如从前那样高兴,虽然也会笑,但不是那种由心而发的喜悦。

下面发生的这件事就是他在入园第三天晚上发生的,这也是他真正度过分离焦虑期的转折点:

晚上临睡时,豆豆忽然想起自己将Y车(一个巧克力盒子,他很喜欢,拿来当车玩,并叫它“Y车”)落在幼儿园了,于是问我:“妈妈,我的Y车呢?”

我:“我不知道,你早上不是带到幼儿园去了吗?”

豆豆:“那现在车在哪?”

我:“是不是在书包里?”

豆豆看了看,没有。

我:“书包里没有。”

豆豆:“我忘在幼儿园了。我现在就要,你给我拿回来。(后来录音回放,我才发现他实际上说的是: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而我当时则自动过滤成:你给我把车拿回来)。”

我:“我没办法拿回来,幼儿园关门了。”

豆豆:“可是我现在就要,你马上给我拿回来。”

我:“你可以打电话问问房老师,看还可以拿回来吗?”

豆豆打通了房老师电话,房老师告诉他:“你的车今晚想在幼儿园住,姥姥(园长的妈妈)会好好照顾它的,你明天放学后再带回家好吗?”

听完房老师的话,豆豆安静了一小会儿,然后又找到我:“妈妈,你现在陪我去把车拿回来!”

我:“你真的很想让你的Y车回来,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我没办法,姥姥睡觉了,幼儿园关门了。”

豆豆开始哭:“咱们去拿呀,敲门让姥姥开门!”

我:“你好希望你的Y车马上回来。”

豆豆:“那快去呀,快去呀!”

我:“你很想让你的车回来,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是没办法,姥姥睡觉了,我也要睡觉了,我们都要睡觉了。”

豆豆大哭:“现在去,马上去!”

我:“你希望我马上去帮你拿车。”

豆豆:“去呀,去呀。”

我:“这个车对你很重要,你恨不能马上就拿到它。”

豆豆:“你去拿呀,去呀!”

我:“我确实很想帮助你,但我没办法,因为我要睡觉了。”

豆豆哭得更伤心了:“你陪我去拿呀,去拿呀。”

按照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他真正要表达的不是这个问题(俗称洋葱皮),而是隐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其他问题(即洋葱核),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解决表面上的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意图。

比如曾经有个妈妈找我咨询,她八岁的孩子每天早上为了上学的事情而哭泣,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孩子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后来她听取我的建议,倾听孩子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担心自己不在家的时间,小弟弟(刚出生的老二)把妈妈独占了,从此妈妈就不爱自己了。

在这个案例中,洋葱皮就是不上学,洋葱核就是害怕失去妈妈。因为找到了洋葱核,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妈妈答应大孩子,每天单独送她去上学,把小弟弟留在家里让爸爸来照顾,这样,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每天都有和妈妈单独相处的时光了。自那以后,上学反而成了母女相处的幸福时光了,孩子哪里还会因为上学而哭闹?

那么,在我们这件事里,豆豆让我帮他拿车回来只是一个洋葱皮,真正的洋葱核是什么,我还没有半点头绪,因为我一直在洋葱皮上转圈,根本就没有摸着门。作为一个女中阿甘,我不抛弃、不放弃,我继续努力!

我:“你希望自己放学的时候就把Y车一起带回来。”

豆豆平静了很多:“我上午还记得要带回来的,下午走的时候就忘了。”

说着豆豆又开始哭:“那现在去拿呀!去呀!”

我:“你希望放学时没忘记就好了。”

豆豆:“妈妈,你变魔法把车变出来吧。”

我:“你希望妈妈有魔法能把车变出来。”

豆豆:“你用绳子变!”

我:“我变不出来。”

当时我很矛盾要不要用绳子变一个试试,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变出来的,我怕这又给他无谓的希望,随后势必让他失望,所以没去尝试。

豆豆:“你把绳子拐弯呀!”

我:“拐弯我也变不出来。”

豆豆:“那你用纸变呀。”

我:“你希望我用一个东西把车变出来。”

豆豆:“变!变!你快变!”

我:“不管用什么,我都没办法变出来。我也好希望能变出你的车来,但是我做不到。”

豆豆开始撕心裂肺地大哭:“你变,你变,你快变!”

我:“你真的很希望我能变出来。”

豆豆:“是的,是的,你快变。”

我沉默。

这时豆豆爸爸来了,说:“豆豆,我们去开车吧,我帮你变,不光变Y车,还变X车,变Z车。”

豆豆一下子高兴起来,两个人去玩车了,事实上也没提变Y车的事。

豆豆睡着以后,豆豆爸爸跟我说:“你看,孩子给你这么好的练习机会,你都搞不定,最后不是还得我出马?”

的确,在这件事中,豆豆爸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看见孩子,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还是没找到。

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为什么我的倾听会失败呢?明明在我说“你希望自己放学的时候就把Y车一起带回来”这句话时,仿佛洋葱皮就要剥开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又绕回去了。

本来以为此事就到此为止了,豆豆爸爸也以为自己的转移注意力方法很有效时,卧室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豆豆从梦中惊醒,哭喊:“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我要呀!”

我赶紧跑过去,想要抱抱他。

豆豆不让我抱,还拳打脚踢,动作非常激烈,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怎么哄也不管用,无奈之际,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梦中惊醒的孩子可以倾听吗?

无意识的我说出了一句我刚才认为可能会管用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忘了把车拿回来了。”

你知道吗?就是这一句话,像魔法一样,让豆豆马上不挣扎了,开始小声地抽泣。

我抱着他,一声不敢吭,生怕多说了一个字。

过了几分钟,豆豆又开始大哭,我又赶紧重复:“你忘了把车拿回来,好难过。”

豆豆抽泣着说:“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

我说:“你希望我陪着你去把车拿回来。”

豆豆声音一下子小了,继续哭。

忽然,豆豆来了句:“把书房的灯关了。”

我忙不迭地说:“好,我去关,我现在就去。”

豆豆大哭:“我要爸爸去关。”

我:“好,爸爸去关灯,我在这里陪着你。”

豆豆平静了很多,不哭了。我脑中灵光一闪,洋葱核可能是:“我要你陪我!”

于是我试探着说了句:“你要妈妈陪着你。”

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就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

快睡着时,他又开始抽泣想要大哭,我赶紧握着他的手,轻轻地在他耳边说:“妈妈陪着你,妈妈在你身边。”

重复几次之后,豆豆终于进入了梦乡,可能这件事印象太深刻,他梦里时不时就会惊醒,而每次在他将要哭时我就赶快把洋葱核送上:“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他就能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我以为他前一天晚上哭得声嘶力竭,眼睛都肿了,情绪会不好,没想到,他早上醒来特别高兴,搂着我说:“妈妈,我真是太喜欢你了!”

随后,就哼着自己编的小曲去尿尿了,送他上幼儿园的路上,他也是一路阳光灿烂,这是他入园这三四天以来第一次这样高兴。经过这次深度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自己的入园焦虑,真正开心地享受起幼儿园的生活了。

听了这么久,我终于搞清楚孩子哭闹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把车忘记在幼儿园了,非常难过,这种难过想要妈妈的陪伴来缓解,当然也可以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妈妈陪着他,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原因,我却用了好几个小时才搞清楚(文中记录的仅仅是倾听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可见倾听有多么困难。常常有人想要快速弄懂孩子的意思,就肆意猜测孩子的想法,她们甚至弄出了一些例句来套用:“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______(感觉词汇),是因为______(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______(孩子的愿望)。”

这不是倾听,是妈妈先入为主的猜测,尤其是用“妈妈看得出来”这种说法,非常容易堵住孩子倾诉的通道,你都看出来了,那我还说什么呢?尤其是,你明明说得不对,我不是这样想的,你却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你看得出来”,表面上看是尊重,实际上却能把人给憋死。

就像在豆豆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也使用上面的例句:“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很难过,是因为你把车忘记在幼儿园了,我猜,你但愿车马上就出现在你面前。”这真的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吗?这话这样居高临下、悲天悯人,仿佛在说:“我什么都知道了,我这样慈悲,你也不要再哭了吧!”孩子哪里还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说到底,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看透。因此,“我知道”这三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口,别人的心思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完全知道。

记得有一次,我跟豆爸生气,我很希望他能跟我道歉,但他没有,我很郁闷,就不睡觉,一直看电视。豆爸(他也学过很多沟通理论)在劝说我不要看电视未果的情况下说:“你现在觉得很愤怒,因为你想看电视而我却让你去睡觉,我猜,你但愿没有人管你,你可以一直看电视,想几点睡就几点睡。”

当时我听到这话,真是气得半死,什么叫我希望一直看电视?你懂我为什么看电视吗?你知道什么呀?我告诉你,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抽你!

当然,在豆豆这个案例中,最初我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我带了预设。当时,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因为入园焦虑?他是不是不想去幼儿园?我该怎么把这个话引出来?

因为想了太多的问题和技巧,我真的没有做到全然跟随,所以当他反复说“我要你陪我去幼儿园把车拿回来”时,我根本就没有听到他前面说的几个字:“我要你陪我”,而反复地集中在后面几个字“把车拿回来”上面。相反,当他夜里闹觉时,我当时认为半梦半醒的孩子是不能进行倾听的,所以很无意识地、不带预设地说出的话反而真正听见了孩子。

其实真正的倾听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哭,但我愿意聆听你、跟随你,结果是什么样我不做假设,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真正的倾听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无我,把自己交给孩子,任由孩子带着你信马由缰。这需要很多的练习和学习,更需要清空自己。就比如我,在刚开始练习倾听的那段日子,随时准备开录音笔,录下自己的每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反复揣摩,慢慢修炼。

我发现虽然刚开始时我经常倾听不成功,但是这样的聆听和跟随却仍然让我和我的家人受益匪浅,让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倍感幸福。

的确,当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愿意真正爱你,愿意不带预设、不带揣测地紧紧跟随你的时候,那该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反过来说,当我们愿意去花时间听一个人说话,愿意真正爱这个人,愿意不带预设、不带揣测地陪伴这个人时,我们又该多幸福!

所以,即使你还不太懂得倾听,即使你经常听不到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蹲下来听,就会给你们的亲子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带来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倾听适用于一切关系!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