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言文字抒赤子情怀

品语言文字抒赤子情怀

  一、教材文本解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凝聚民族成员间的精神纽带,是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正是依靠民族精神,创造了几千年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蕴涵人文的学科,承载着传播、弘扬母语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七组,教学内容就是由四篇饱含民族深情和爱国热情的课文组成:《圆明园的毁灭》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情并茂,惋惜、赞叹、仇恨……种种复杂的情感相互交织,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狼牙山五壮士》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壮士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令人动容;《难忘的一课》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自然地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使人终身难忘;《最后一分钟》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诗中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组文章处处充溢着浓厚的爱国情感,正如第七组开篇一段语言简洁,意蕴深刻的导语所言:“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这些发人深思的话语宛如历史老人循循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走入中国近代史,在翻开那屈辱沉重的一页的同时,感受中华儿女奋力抗争、永不屈服的“民族魂”。

  本组《回顾·拓展七》和《口语交际·习作七》又充分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浏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信息,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良好载体。同时在主题活动的感召下,学生将更深层次地领悟爱国精神博大深刻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思考: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教师需本着“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的理念,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认真分析学情,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积累,有着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并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对于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探究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五年级第一学期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阶段,仍处在一个是否能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过渡期。学生的学习方法、体验领悟能力、口语交际等等语文良好的习惯养成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组这样一个蕴涵着强烈民族色彩又具有厚重历史沉淀的主题,对于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即使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时空距离和教材文字张力的限制,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感受而不是感悟,只可远观而走不进历史的这种浮于表面的体验,产生一种无法担负的沉重感。

  新课标强调:“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拓宽思路运用多种途径锤炼语言文字。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以情感的共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感悟。同时落实课标中第三学段的目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这也是本组学习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三维度的落实,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以品读、感悟语言文字为主线,尽可能使三维度目标明确、适宜、有机融合。五年级虽为小学高段,但识字写字仍不容忽视。语言最根本的基石是文字,不同文字本身就蕴涵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由此,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组 个生字, 注重汉字音、形的辨析与汉字结构的变化。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与速度。

  (2)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3)读懂课文内容, 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学习本组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

  2、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课堂内外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小结。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感受五壮士的壮烈情怀,理解难忘的一课内含的深刻意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

  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优化开始,这是语文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语文学习无须太多花俏的装饰,语言与情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拓宽思路运用多种途径锤炼语言文字。 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一)教学整体构思:

  本组教学内容主题博大深刻,在本组整体教学设计中,我着重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根据文本需要,学习有选择性地多渠道搜集信息。有效利用资源,以大量的资料积累体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深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在层次朗读和片断练写中感受文字表达的准确、精练、富有感染力。去发现、去领会语言文字之美,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文本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入情、悟情,落实“四个重视”,去感悟内涵的情感价值观、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让阅读走进文本,走向内心,既而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扎扎实实把好“语文”的脉。

  1、重视感悟积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生活体验、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感受作品中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意,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2、重视学法指导:采用有效扎实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相应的片断练习提高学习功效。

  3、重视口语表达:因地制宜设置适当的情境,激活学生表达需求,引导有效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和谐的交际实践中学会交际。

  4、重视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以文本为基点,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学习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搜集信息,拓宽文本外延。尝试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学习活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二)具体操作策略:

  “预热——准备”阶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是关键。教师需用心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走进教学活动,激活学习探究的欲望。在“预热——准备”阶段,可以开展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小型讨论活动作为整个主题教学活动的序曲。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有选择地播放爱国主义录象片断,以“古代的灿烂文明,近代的屈辱岁月,现代的飞速发展“三大板块内容,综合简要地展现祖国发展进程,自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师生讨论、交流:

  根据“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阶段的祖国的变化,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形式抒发自己的感受。

  3、综合学生讨论、交流内容,提出要求,共同制订本组学习目标。

  ①语言文字目标:注重汉字音、形的辨析与汉字结构的变化。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与速度,增强运用语言能力,热爱母语,学好母语。

  ②积累赏析目标:学会欣赏文本中谴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会根据不同需要搜集资料,并有效、合理利用资料以帮助学习、理解、感悟。

  ③体验运用目标:感受文本中蕴涵的深厚的民族情感,以“朗读、片断、演讲”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4、本组综合性主题活动设想。

  “升温——积累”阶段:

  1、根据要求,进行资料的相关积累。步骤:

  ①、积累前调查表:

  内容

  意见

  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查找资料?

  你想一个人积累还是和别人一起查找?

  你觉得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你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吗?

  ②、积累提示表:

  根据积累资料前调查的学生反馈情况、文本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师作出相应的提示:

  课题

  圆明园的毁灭

  狼牙山五壮士

  难忘的一课

  最后一分钟

  查找相关内容

  提示

  课前:圆明园的历史原貌、布局、景点、历史文物等介绍

  课后:今日祖国强大的资料,如申奥成功、神舟升空等

  课前:时代背景、五壮士的生平经历、生还的情况;

  课后:搜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课前:台湾“光复”前的时代背景,人们生活的情景;

  课后:港澳回归、两岸通航等情况。

  课前:香港被侵占的历史;香港回归的各地热烈激动场面。

  课后:香港回归后的繁荣。


  方法和途径提示

  1、以合作查找与个人查找结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分类、分内容查找,资源共享。

  2、查找途径:

  网络:教师提供教学网站,指导搜索方法,传授简单的保存资料方法:如制作简单的PPT;

  图书馆:教师集体组织查找一到两次,指导积累资料方法,记录在主题积累信息本上。其余以学生个人查找和小组查找为主,作好相关记录。

  资料形式提示

  图片、文字、诗歌、地图等

  2、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感情诵读、资料展示、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以积累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文本难懂的重点词句感悟,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激发情感。教学片断举例:《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

  (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

  品读交流:了解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2—4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自读,找出最能体现圆明园布局特点的一个词。(众星拱月)

  ②想象:“众星拱月”的形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资料交流:圆明园历史原貌(综观)


  ③回文:结合资料得到的信息,你从语句中哪个地方体悟到“众星拱月”般的布局?(朗读后交流,体会两点a.小园多;b.当时景色美。)

  ④画图:试画简单的圆明园平面图。

  ⑤解说:再次展示资料,根据自绘的平面图,简单解说圆明园的布局。(小组合作交流,推荐一位解说员,其他小组成员可做补充)

  第三自然段:

  ①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学生进行自由交流)

  ②回文:引用文中句子谈谈感受,理解这句话。根据重点词“天南海北、中外风景名胜” 找出相应语句理解。

  ③展示:交流圆明园的美景图片,美读,体会它的辉煌景观。

  ④导游:结合图片资料与自己的想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心仪的一处景点。(描述时不必每一处景点面面俱到,可选择学生熟悉的:如“金碧辉煌的殿堂”“买卖街”“狮子林”等。小组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对于“西洋景观”等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资料谈谈。)

  ⑤回文:结合上述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再回到课文,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读读议议,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句话的含义。

  ⑥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

  ⑦小练笔:以“圆明园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作为总起句,结合文章2——4自然段以及课外资料,写一段话。

  第四自然段:

  ①展示相应图片资料,结合自然段中的“上至……下至……”,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②根据资料图片,用简洁易懂的话选择一件做简要介绍,注意介绍时的先后顺序。

  (二)《最后一分钟》教学片断:

  品读诗歌第三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自读诗文第三节,体会情感,谈自己读后感受最深的诗句。

  ①根据学生交流,出示感情强烈、直抒胸臆的诗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眼泪,使大海沸腾。”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A、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B、回文理解:“虎门的硝烟”、“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1页上……”、“……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C、感情诵读,体会百年来香港屈辱岁月给人民带来的沉痛创伤情感。

  2、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诗句的理解

  ①交流资料:

  A、香港回归的各地热烈激动场面的有关资料(录象、文字、图片),再次激发情感。

  B、让学生理解: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那种心情,那份狂喜与激动、那个激情燃烧的场面,“使大海沸腾” 。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反复诵读第三节,体验情感的变化。

  “高潮——展现”阶段:

  结合《回顾·拓展七》和《口语交际·习作七》开展综合性主题展示活动。

  设计主题:《过去—-现在---未来》

  主要思路:

  1、回顾本组开篇的“综合活动”。

  2、团队组合: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原则,分成若干小组

  (以4-5人一组为宜,教师适当指导,妥善安排不同程度学生加入)

  3、讨论交流:

  ①讨论并确定展示的板块主题。

  (三大板块主题分别为:1、追溯过去;2、立足现在;3、展望未来。

  ②讨论并确定汇报的形式,如朗诵(读后感、自创诗歌等)、演讲、播放影片解说、手抄报、电子画报、PPT展示解说等等

  4、合作创作: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本组课文,以及学习课文时搜集的资料,教师指导各组成员合理分工,补充所需材料,进行合作创作。

  5、汇报交流,随机穿插师生评议。(学生汇报内容、形式举例)

  第一板块“追溯过去”:如《百年香港的沉浮》(PPT图文解说);

  《圆明园的控诉》(读后感朗诵);

  《哭泣的祖国母亲》(录象解说)等等;

  第二板块“立足现在”:如《神舟升空的那一瞬间》(诗歌朗诵);

  《神舟背后的故事》(手抄报、介绍);

  《申奥成功的喜悦》(PPT图文解说)等等

  第三板块“展望未来”:如《我是中国登月第一人》、《二十年后的宁波》(想象作文);

  《快乐的祖国母亲》(诗文朗诵)等等

  “沉淀——思考”阶段:本组学法回顾、小结。

  五、关于主题模块教学的思考: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教科书中很多细小的地方,都体现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设计思路,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所以语文课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更应是注重文本背后情感的开掘、体味和涵咏。通过各种手段体味语言的表达形式,在锤炼语言文字,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自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而随机生成的“小练笔”则让学生用领悟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这时的语言已生成为学生心灵的细胞,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互动共振。

  2、语文是一个异常丰富的信息系统,教材不是唯一的信源,课堂不是唯一的“信道”,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拓宽思路 运用多种途径锤炼语言文字。如本组教学时补充的许多富有震撼力的历史资料,为丰富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关注“神舟背后的故事”的时事资料积累,以及“展望未来漫谈”等活动,又时刻注意链接生活,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引领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畅想美好未来。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动着文本蕴涵的爱国情、赤子心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注重多元解读,但在后续综合教学活动中又注意价值引领,使学生的感悟内涵与文本的主流价值趋于一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