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活动中培养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谈话活动中培养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谈话活动具有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独特功能,尤其在培养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进行表达和倾听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倾听能力培养

  在谈话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交往行为。要保证交往行为持续进行,从而在一个平台上讨论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否具有倾听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从语言信息量而言,当幼儿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时,他们的思路是呈辐射状向外发散的,而不同个体间的经验也多种多样。因此,幼儿需要在头脑中建构一系列问题:我需要说什么?他在说什么?他说的和我一样吗?我有没有相同的经验?……

  1.对教师语言的倾听

  虽然谈话的语言环境比较宽松,谈话活动中没有统一的答案和看法,但是在谈话活动中,师幼都是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可以说,话题是幼儿谈话的“引子”。因此,在谈话活动开始之前,幼儿需要知道自己要谈什么,是周围环境的变化还是对节日的感受,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是对某件事情的描述等。在中心话题的框架下,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倘若谈话活动成了每个幼儿语言表达的“大杂烩”,就无异于饭后闲聊,自然违背了谈话活动的初衷。因此,创设一个幼儿都感兴趣、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题是保证谈话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这样,幼儿在听清楚了谈话的话题后才有话可说,否则便会出现三言两语不见下文、全班幼儿变“哑巴”的局面。

  在谈话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对幼儿的谈话进行一定的指导,而学会倾听教师的语言也是提高幼儿说话水平的关键。因为教师时而是一个参与者,分享他们的喜悦;时而是一个引导者,引领他们谈话的方向;时而是一个旁观者,融人他们的经验世界等。如教师对幼儿某些前后不一致的表述产生困惑时,可以通过语言求证让幼儿解释与澄清,而不是以“嗯”、“啊”敷衍了事或者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路得以清晰,表述的连贯性、完整性得到加强;再如教师对幼儿做少许硬性规定,要求幼儿不讲重复的内容时,幼儿不仅要领会所听到的要求,还要仔细聆听同伴的讲述内容以避免内容重复;又如教师在参与谈话时,可以通过“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呢?”等提问激发幼儿的回忆,帮助幼儿理清表述的条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倘若能抓住教师语言中的信息,对话题的表述将更深入,谈话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积累。

  谈话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谈话活动作一个总结,总结应该抓住谈话活动的要点和幼儿表现的亮点与差异,这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要忽视这微不足道的几个字、几个词,一旦在某一时刻被幼儿领会,就会成为他们自我反思、重新建构语言经验的良机。

  2.对同伴语言的倾听

  如前所述,谈话活动具有开放的情境、具体的中心话题、谈话的多方交流等特点,它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话题引发多方的语言交往活动。它注重给每一个幼儿“畅所欲言”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想说、愿说、会说,从而构筑起幼儿交流的平台。因此,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对同伴语言的聆听也是培养其倾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幼儿应该知道同伴当前所说的内容。在以发展幼儿对自语言为侧重点的谈话活动中,作为听众的幼儿只有清楚地知道对方讲了什么、所讲内容的意思,不仅接受这些语言而且进行一定的加工以达成自己的理解,才发展对白语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普遍地参与到谈话中来,在各自交谈、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交往。

  其次,幼儿应该知道同伴与自己交流的内容。当交往行为产生后,一般会以一个一个谈话的形式轮流呈现出来。也许同伴会对你的内容表示赞同,与你进行分享;也许同伴会否定你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同伴会对你产生质疑,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要说自己想说的内容,而且要对同伴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产生回应,在不断交流中产生思想的撞击,融合彼此的经验。


  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丰富谈话素材让幼儿想说

  谈话所涉及的素材必须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取材于幼儿参观、游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教育活动、游戏、电影或电视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幼儿的知识越丰富,谈话的素材积累得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在丰富的素材积累中,在与周围世界接触的过程巾,在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感知理解时,幼儿才会对话题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而不至于头脑中一片空白。幼儿都喜欢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的原则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就怕你不知道”,所以,幼儿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积累,发展幼儿的情感、经验、思维和社会交往;同时,当幼儿有了足够多的语言表达支撑和来源时,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的场所和时机。

  2.创设宽松的语境让幼儿愿说

  与其他语言教育活动不同,谈话活动注重幼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体验讲述出来与大家分享,它少了几分语言硬性规定的要求,如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讲述清楚,必须运用 “有……有……还有……”的句型等。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不对幼儿的错误横加指责,不对他们的失误厉声呵斥,不对他们的语言做种种示范。由于脱离了种种限制和顾忌,幼儿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愿意表达,他们乐于在教师、同伴面前呈现自己最自然的状态和水平。

  3.耐心指导让幼儿会说

  在谈话活动中,虽然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但这并不表示谈话是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在设计、实施谈话时,教师仍然需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内容,紧扣谈话的中心话题,有效地影响谈话活动的进程。

  教师的间接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或转换话题,引导幼儿谈话的思路,把握谈话活动的方式。如在“我喜欢的糖果”谈话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在集体范围内谈话。教师提出了三个要求:“说一说自己带来的糖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谈一谈自己最喜欢哪种糖果,为什么?”“谈一谈自己觉得哪种糖果最有趣,为什么?”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都组织幼儿围绕这个问题谈论。

  (2)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给幼儿做隐性示范。这种看似无心的渗透恰恰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艺术,有利于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迈向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语言的发展。仍以“我喜欢的糖果”谈话活动为例,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总是沿着“我喜欢的糖果”这个话题,逐层开拓、发展着幼儿的谈话内容,给幼儿提供了学习、运用新的谈话经验的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谈话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存在一定难度:太散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的局面,太严又不符合谈话活动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谈话活动的特征,灵活组织谈话活动,让幼儿在充分聆听和表达的双向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