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游戏,是让许多家长感觉有些幼稚而无聊的事情,他们之中的多数只愿意陪孩子玩一些棋牌游戏。特别是有些妈妈们从不参与游戏,“陪孩子是他爸爸的事情,我没法陪他一起疯。”
与游戏的情况相反,家长更愿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们学习,阅读绘本、参观博物馆、用早教机认识事物。即便感到是沉闷,为了培养孩子在所不惜。然而,其实父母们都忽略了游戏的力量,它所能带给孩子和家庭的好处,不亚于早教学习,更超乎了你的想象。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写了本书叫《游戏力》,告诉家长们游戏的伟大力量,它不但能够修复孩子的心灵,提升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能拉近家长与孩子彼此间的联系。
·游戏能帮助孩子发泄情绪
常听父母抱怨孩子有时表现得“乖僻”,回到家中欺负弟弟,给家里捣乱,或者对着父母大吼大叫。其实孩子这样做,他的内心可能感到不愉快或恐惧,也许他在幼儿园与同学们有冲突,或是看到父母宠爱弟弟觉得受伤。但他们不可能直接跟父母说“我们聊一聊”,所以不成熟的他便把脾气发泄在周遭。
此时,如果父母们意识到孩子的情绪,以玩笑的方式与孩子闹一会儿,他可能就转眼忘记了负面情绪。
·拉近彼此关系的纽带
当孩子年纪较小时,由于非常依赖父母,常让他们以为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还不错。而当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们才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彼此间的联系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密。陪玩用亲密的身体接触拉近彼此内心的距离,让孩子真切地感觉到你的陪伴,更愿意去跟你分享内心感受。
·游戏激发的想象力与学习能力
我们看到孩子们喜欢玩过家家,例如小女孩喜欢学习妈妈扫地、烹饪、缝衣服等。大人觉得孩子只是好奇。其实他们平时都在认真地观察着父母们行动,过家家中他们也在尽力地还原自己的观察,并且通过想象力,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事情。
要当一位能陪孩子游戏的家长,并不取决于时间,而是取决于质量。漫不经心或是通过哄骗孩子偷懒的家长,使陪玩常常达不到效果,还可能让孩子开始厌烦你们之间的亲子游戏。想当一名合格的陪玩家长,要给自己定下标准吧。
·陪玩不要心怀抱怨
有难得的陪伴孩子的时间,家长也要放松自己的身心。游戏前即使因工作而家务感到疲劳,但当你全心全意地跟孩子投入游戏中,你的疲劳感在游戏中会消失,你也能从游戏中得到愉快。
·陪玩期间请忘记你的形象
孩子们喜欢过家家或是搞怪的游戏。这些游戏需要家长抛却平时的形象,语气夸张,肢体动作丰富。家长越是颠覆形象,孩子们便更能体会到游戏的欢乐。
·陪玩时间不要一心二用
一些家长喜欢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一但游戏中有人心不在焉,那么游戏就会显得无趣,游戏不能带来彼此的亲近,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的距离。
当一名合格的陪玩家长,并仅不是在某个时间点,与孩子玩些游戏。还有懂得在各个生活场景中利用游戏,帮助到孩子引导情绪与学习。
·用游戏应付那些不愉快的场景
每天,孩子都可能做出让我们不愉快的事情。例如早上想赖床而不肯自己把衣服穿好。此时,指责批评可能会发生冲突。对此,有些家长就尝试了用游戏形式顺利解决问题:她找来了两个洋娃娃,在女儿面前假装娃娃说话,第一个说“太可怕了,这个女孩竟然不会穿衣服”,第二个回答“天哪,她已经这么大了”,此时第一个“咦,不是,她会穿衣服,我好像看到她在穿了”。这个时候女儿真的开始穿起衣服,而且心情似乎还不错。懂得在生活场景运用游戏,可以减少我们与孩子间发生正面冲突。
·在早教学习中加入游戏
早教中,父母常会头疼:孩子们整天总想着玩,对学习却不感兴趣。对于这类孩子,强迫他们学习可能反而激发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利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游戏,精心为他们的学习计划设计游戏,会让他们更愉快地学习东西。
例如想教孩子水果的英文。则可以给他设计个“卖水果给外国人的游戏”,家长假装外国人念出英文,让孩子找出你想要买的水果,完成交易,重复数次后,孩子可能变会记住这些单词。
如果是想教他认识人体构造,则可以让孩子扮演外科医生,指着身体部位告诉他“我的胃在疼”,“我的心脏跳得很快”,他很快便会记住这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