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教育没有所谓的绝对性

  由赵薇佟大为等联袂主演的《虎妈猫爸》今晚已经落下帷幕,但该剧以犀利视角聚焦“幼升小”等社会热点,直击现今教育中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引发家长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这个虎妈的做法对不对,我们赞不赞同?博主将剧中人物分析总结了一下,以毕胜男、狼爸、毕大千、孙雅娴、罗素等人为例,罗列一下孩子的教育方式。

图片素材来源于华盖

  1. 权威型教育方式代表:虎妈

  虎妈对于孩子是比较严厉的,但这种过于权威的教育方式会令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之下,从而变得胆小、内向,遇上一丁点小事他们都会因害怕受到父母的责罚而忐忑不安。久而久之,孩子见了父母就像老鼠遇到了猫一样,不是逃避就是害怕。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遇到事情耐心地听孩子解释,给与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用权威去打压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变得胆小,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2.专制型教育方式代表:毕大千、杜峰、关老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反抗,过于专制的教育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背地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孩子虽然不会对父母的要求提出异议,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父母霸道,不讲人情,不懂得尊重父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绝对服从父母,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他们就会失去原有的样子,变得自私、自利、对身边的朋友或是陌生人缺乏信任,固执地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不满心。这一点从杜峰不知道杜一诺内心的真实想法,虎妈对毕大千的反抗就可以看出。

  3. 纵容型教育方式代表:孙雅娴

  在教育问题上,有些父母采取了无条件地接受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百分之百地服务于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对孩子没有任何硬性的要求,即使是有,也可以随时不遵守。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要什么给什么,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自立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离开父母到新的环境之中将无法与其他同龄人沟通交流。

  4. 忽略型教育方式代表:猫爸

  父母过于忙碌,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孩子们要么跟长辈生活在一起,要么每天只是早晚和父母一次见面。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交流很少,比如猫爸,在孩子5岁之前,跟孩子的交流很少。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变得内向和自卑,这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博主在这里只罗列这四种教育方式(唐琳提倡的快乐教育就不多说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教育方式有多种,但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可能更加认同的是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更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虎”式教育之殇:有一种成功叫“黄俐”

  在《虎妈猫爸》里,编剧申捷用了一种近乎极致的手段,描写赵薇、佟大为的育儿人生。赵薇饰演的毕胜男,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逼迫女儿吃昂贵的有机蔬菜,拉伸手指学习钢琴,为了孩子能顺利进入到重点小学,卖房卖车、搭进自己的事业,还让适龄的女儿在家辍学一年。

图片素材来源于华盖

  而佟大为扮演的罗素,则完全还是个没有做好当父亲准备的贪玩大男孩,当他需要转换身份,真正扛起孩子教育的重担时,显得恐慌和无所适从。与之相匹配的,还有一心想把孙女培养成公主的奶奶,推崇粗暴教育的外公,娇生惯养导致游手好闲的混子舅舅……

  不少观众认为剧情有些夸张,博主不是太认同。抛开戏剧本身的表达需求,这部剧之所以能与观众产生如此激烈的心灵撞击,正是在于,这些所谓的夸张人物叠加构筑出的病态家庭范本,客观反应了当下的现实焦虑——80后的年轻父母们,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关于更好教育的定义,他们却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茫然,这种茫然转换为偏执,那就是纵然头破血流,也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是不是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就算是许了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呢?

  从电视剧的呈现来看,我们得为茜茜的前途捏一把汗,家长因为育儿问题,整天吵得不可开交,孩子生活的环境并不温暖;而虎妈赵薇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永远是——你必须要跑得最快,你必须要吃得最好,你必须要比别人优秀,你不努力就只有去收废品,你不能输也输不起,这又让孩子无时无刻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

  于是我们看到的茜茜自闭、爱撒谎、时不时还会负气骂人。而腹黑心机女黄俐则如一面的镜子,折射出了“虎”式教育下,茜茜未来人生的一种负面可能性。

  一位初为人父的朋友,和我探讨他的焦虑,他承认,“虎”式教育可能会培养出黄俐,但他更觉得,不这样教育一定会培养出剧中舅舅毕然那样的混子。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沈从文的自传,我最偏爱他讲述自己童年如何顽劣的桥段。他逃学和撒谎,偷偷下河洗澡,而当他有机会回望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的情感变得流动而不凝固,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

  可见,教育没有所谓的绝对性。

  世界那么大,带孩子去看看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其实没有所谓的权威方法论,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体验。

图片素材来源于华盖

  小时候,我地理不好,老是记不住中国地图上那些不规则的省市图案,也记不清哪里产煤,哪里产矿。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去踩一踩这些抽象的地名,突然发现,记不住地图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以前也不爱学英语,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生活的城市连普通话都不是必须使用,尽管老师不断地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但我看不清学习这样一门语言的意义何在,我把自己的小聪明,都用在了如何作弊上。许多年以后,当发现英语能力的匮乏切实地影响到生活、工作的时候,我又不得不花费昂贵的学费,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之余,透过电话和英语老师聊人生。

  回想起来,少壮不努力,不是因为父母没把我送进重点学校,而是在于我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没有亲眼所见,亲手去触摸一种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去拥有的生活和看到的世界。

  我身边为人父母的朋友,几乎都认同,如今的小孩在智力的开发和对事物的认知上远超于前人,但我却发现,他们很少有人愿意去和孩子做更多具有智力含量的沟通,教育的方式依然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和恐吓:你需要干什么,干不好会怎么样。想说一句:世界那么大,带孩子去看看可好?眼见为实,有时看一眼真的顶一万句。

  还有一点,父母们也需要告诉孩子,内心的善良和明亮,也是人生赢家的重要体现。

精彩推荐:

如何赶走孩子胆小的一面

赏识教育≠一味夸奖

宝宝都不怕你怕神马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