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家长切勿急降体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哎!我家宝贝又发热了!愁死人了!”小编最近常听到有妈妈这么抱怨。其实,儿童发热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然而在生活中,许多爸妈一旦发现孩子体温上升,就急着给小孩退热,把体温降下来。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的病程更加延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小编就说,万事都要了解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好护理不是么!

  发热的主要两大病因

  1、感染性发热: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常见。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有细菌性的,如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也有病毒性的,如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还有寄生虫病,如疟疾等。

  2、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疫苗反应;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如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血管栓塞、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

  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暑热症、脑出血等也会引起发热。

  病因不清莫急于退热

  专家建议家长,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起症状,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先不要急于为孩子退热。

  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比体温正常时反应更加敏捷,表现为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这些免疫功能,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人恢复,因此是我们体内的一道“防护墙”。

  同时,受不同病原微生物“攻击”,人体表现出的发热的热度、热程、热型各有不同,可反映病情变化。因此,发热表现是用来作为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效果的重要参考。

  因此,在没有搞清楚发热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如果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退热药本身会有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并且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马上带孩子到医院,做血液的化验检查,根据化验结果,医生会告诉你可能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长就不用担心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发热家庭护理法

  1、休息:小儿发热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应安静、温度适中(18℃~25℃)、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孩子更换干净衣服,并用温水擦洗。

  2、喝水: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

  3、饮食:孩子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的饮食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

  4、退热:弄清病因对症下药之后,家长就要注意给孩子退热,因为高热可使小儿头痛、身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等,为了减轻不适症状,可给孩子进行退热。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

  物理降温虽然降温速度较慢,但对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较安全的降温方法。

  (1)方法一:用温水(手放在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其温度大概在38℃~41℃蘸湿毛巾,拧得稍干后,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窝、腋窝、颈部的大血管部位多擦几下,以微红为适度。这样,水的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起到降温的作用。

  (2)方法二:将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脑门上,可降低脑部的耗氧量,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至于药物退热,用于退热的药物很多,临床上一般是孩子体温在38.5度才服用退热药。

  提醒:体温超38.5℃才用退热药。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引发贫血、损害肝脏和肾脏,有的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起皮疹。

  所以家长使用退热药物要慎重,如果连续用了一天体温仍上升,要迅速就医;一次性也不可用量过大,应严格按孩子的体重或年龄服用。

  专家提醒大家,发热是人体自然防御功能在“抵抗外敌”的表现,发热的程度和类型是判断病因的重要指针。如果在确诊病因前就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等于支持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让孩子病得更重。所以,爸爸妈妈不要什么情况都急着给宝宝强行降温哦,了解病因对症护理最重要!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