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各种疹子有妙招

  每年的初春是宝宝疾病高发的季节,这些病常以发热、咳嗽、出皮疹等症状为主。其中,皮疹是儿科疾病的常见体征。根据不同疾病的前驱表现,皮疹形态、分布、出疹和退疹演变过程均不相同,而对皮疹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对原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虽然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医生,但是家长根据以下一些症状还是可以做出初步的掌握,以便根据轻重缓急及时请医生进行诊治。

  1、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也叫“烧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

  患儿无明显诱因地突然高热,体温一般为38。9~40。5℃,但除食欲稍差以外,患儿往往精神较好。发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退热后或体温下降时体表开始出皮疹。皮疹为淡玫瑰红色,初起时散在分布,以后相邻近的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额、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一天内皮疹出满,一到两天后皮疹开始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发病期间患儿常合并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少数孩子伴有轻度烦躁、不适及腹泻等症状。

  防治措施

  幼儿急疹以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为主,一般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

  1。加强护理和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几天后就会自己痊愈。

  2。多喝水,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

  3。如果孩子高热可以用退热药,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烦躁或者惊厥,此时可以用镇静药。

  2、猩红热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3~4岁居多。

  临床表现

  皮疹最早见于颈部、上胸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而后遍及全身,小儿全身会变得通红,像是日晒过度。皮疹一般为充血性鲜红色鸡皮疙瘩样细密的丘疹,在皮疹之间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面部一般无皮疹,口鼻周围无充血,呈典型的“口周苍白圈”。发病时,咽峡部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片状黄白色渗出物,舌背味蕾突起形似杨梅或草莓,称“杨梅舌”或“草莓舌”,这也是猩红热的特征之一。出疹时伴随39℃左右的高烧,1周后红疹子变成斑块,慢慢消退。疹退时体温下降,可见大片脱皮,并感到瘙痒,但无色素斑痕。猩红热可侵袭邻近组织器官引起化脓性炎症以及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病、肾炎等并发症。

  防治措施

  1。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般首选青霉素,它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杀灭作用。

  2。一定要坚持疗程,以预防肾脏或心脏并发症。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3。预防继发感染,做好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可加速恢复。

  3、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冬春季发病,主要见于小儿,易在托儿所及幼儿园中流行。

  临床表现

  起病时有轻微发热,耳后、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皮疹最先见于面部,在此后的2~3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和足趾大都无疹。皮疹较细小和稀疏,分布均匀,呈浅红色斑丘疹状。出疹期间体温不再上升,疹退后色素斑痕和脱屑均不明显。

  防治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物,仅可对症及支持治疗。

  1。注意休息,可以吃好消化的食物。

  2。发热时可以多喝水,可以吃抗病毒的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中药。

  3。如果体温高于38。5℃可以用退热药。目前我国的儿童已经接种风疹疫苗,保护率达95%。

  4、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冬春季多见,主要见于2~6岁的小儿。孕晚期也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新生儿期出水痘。

  临床表现

  感染后小儿会出现低烧(38℃以下),嗓子疼,全身陆续起疹子,以轻度的全身症状和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为特点。皮疹多于发热一天后出疹后出现,先见于头部、躯干及腋下,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初起时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成周围有红晕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椭圆形疱疹。患儿身上疹子较多,面部、四肢较少。几天后水疱渐渐干涸,然后结痂,最后脱落。由于皮疹是分批出现的,所以在皮肤上能同时见到斑丘疹、小疱疹及结痂现象。一般不留疤痕,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防治措施

  1。水痘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使用抗生素无效,临床上可使用中药来抗病毒。

  2。症状较轻的可不服药,适当休息、调整饮食即可。

  3。发热时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

  4。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不要抓破水疱,以防感染。

  5。只要水疱不破,一般痊愈后不留疤痕。

  6。目前已经研制成功水痘疫苗,1~12岁接种1针。

  5、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结合膜及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口腔黏膜柯氏斑(即麻疹斑)和全身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半岁至4岁的小儿,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冬末春初最多。

  临床表现

  感染后小儿会出现高热,同时伴有眼睛流泪、流鼻涕甚至咳嗽等貌似感冒的症状。3~4天后在口腔两侧与第二臼齿相对的颊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即麻疹特有的口腔黏膜斑。之后在全身出现皮疹,先见于发际、耳后,继之面、颈部,再向躯干及四肢扩展,最后达手足心。皮疹初发时颜色较淡,渐呈玫瑰色,可互相融合,皮疹间能见到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达最高峰,疹齐后体温逐渐下降,3~5天内疹子出完而渐渐消退,并且留下棕褐色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防治措施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1。患儿要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直接吹风。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

  2。做好眼、鼻、口腔护理,不能急于降温,最好采取物理降温。

  3。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中药治疗。

  4。积极预防并发症。麻疹的常见并发症是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以及喉炎、脑炎等。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