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五个月大的孩子请武警医院体检中心耳科专家检查,结果发现其耳朵已严重感染并转化为化脓性中耳炎,差点致聋,而起因竟是母亲为其掏耳不当。据介绍,患外耳道感染的儿童,95%以上是掏耳致伤感染。专家建议,为年幼孩子掏耳需慎重,最好使用棉签。
据该年轻妈妈介绍,为保持孩子清洁,她平时三天两头喜欢给儿子掏耳朵,结果最近发现孩子耳朵间或流水且他不停抓挠,怀疑患病。
经耳科专家李庆端主任检查发现,孩子的外耳道已感染并转为化脓性中耳炎。
李主任表示,临床经常有家长抱着孩子做耳科检查。据统计,在患外耳道感染的儿童中,95%以上是掏耳致伤感染。李主任介绍,很多年轻家长喜欢给孩子掏耳却并不了解以下知识——婴幼儿的外耳道又小又深,只要掏耳不留神就可能捅破鼓膜,丧失听力。如果感染,孩子会出现疼痛难忍,还会转为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大量的细菌还会经过血循环或淋巴液扩散,引起可怕的脑膜炎或脑脓肿。掏耳还会把细菌带进耳道,若环境潮湿,外耳道便会感染霉菌病,会又痒又痛又流水,听力也会受影响。长期掏耳,慢性刺激,还可能发生乳头状瘤。”李主任表示。
专家提醒,幼儿的耳朵尤其不应该随便掏,因为幼儿外耳道皮肤十分娇嫩,在靠近耳道口的皮肤还分布着很多皮脂腺和毛塞等。如果经常掏耳孔,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造成细菌侵入,引起感染,严重的还会出现生疖肿、发烧、食欲减退、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
“耳垢多了不用担心,因为它会随着人们的头部摇动以及进食时咀嚼活动自动脱出。”李主任说,不少家长把耳屎当垃圾,害怕妨碍孩子听力,其实不必太过担心。因为耳屎(学名“耵聍”)是保护耳朵的天然“防护墙”,人体耵聍腺产生的一种油脂分泌物,如果缺乏它,一旦猛烈的声波迎面而来,直冲耳道,由于缺乏屏障,鼓膜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听力下降。此外,耵聍分泌的油质还能抵挡入侵的细菌或小飞虫。
李主任提醒,掏耳时应该注意:
1.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耳屎可自行出来;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即可;
3.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一周两次;
4.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